关注 心理健康
A healthy mind leads to a happy life
资料请见右上角
关注 心理健康
A healthy mind leads to a happy life
资料请见右上角
普及心里/精神健康知识
包含精神疾病的诊断,精神类药物的使用,物理治疗,精神康复等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精神健康、心理卫生等,是指心理幸福安宁的状态,“一个情绪及行为调整都运作相当良好的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若以正面心理学或是整全观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也包括一个人有能力去享受生活,在生活的各样活动及努力中取得平衡,以达到心理弹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包括“主观的幸福感、感觉到个人的效能、自主性、和其他人的互动、可以实现个人在智能及情感上的潜力等。
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的指出个人的幸福包括实现其能力、可以克服平常生活中的压力、富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对群体的贡献。文化差异、主观评估及许多有关的专业理论都影响着“心理健康”的定义方式。另一个心理健康的定义,是由心理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有工作及爱的能力”。
正确获得专业的帮助。
1、专科医疗机构。可以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临床心理科、身心医学科、社区医院的全科等。在这里,能够获得专业的精神医疗服务。很多人一听要去精神病院看病,都心存恐惧,望而却步。其实,目前的精神专科医院早已不是人们心中的那个“疯人院”,是人们解决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的最佳地点。
2、心理咨询机构。中国的近10年,心理咨询行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心理咨询学习的热潮,借此机会我们国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各地的心理咨询机构逐步建立并趋向成熟。如果对精神专科医院不能接受,可以先去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我国的各大中专校园,也都成立心理咨询室,可以满足在校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
3、网络咨询。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生活无所不能,无所不在,通过网上进行咨询也是一种选择。并且,网络咨询有相当的便利性,能够满足不便和咨询师见面的一部分人群。但是,在选择网络咨询之前,要选择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机构,避免上当受骗。
4、电话咨询。通过电话和咨询师进行交流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咨询方式。同样,在选择电话咨询之前,要确定咨询机构是否具备资质,您所咨询的对象是否具备心理咨询的资格。
5、紧急求助。当您遇到紧急的精神心理问题的时候,特别需要有人陪伴和倾听您的心声,当您面对生死抉择的痛苦之际,您可以拨打当地的心理热线。电话的那一端会有专业的医生为您提供帮助。
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精神性障碍主要是临床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则属于临床心理学
区别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的标准:看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即是否存在幻觉、妄想、严重思维紊乱、精神运动性兴奋、紧张性木僵这5类精神病性症状。存在这些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疾病,可称为精神病。
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应激或应激后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偏离正常,影响生活和工作。依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为: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
社会生活中,人总爱用说:“你有神经病啊”。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失、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等,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神经病和精神疾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看医生
我们先阐述一下精神健康的标准。
1、认知功能良好。包括思维、注意力、记忆力、智力、专注力、操作能力等功能良好。
2、情绪状态。健康的情绪状况包括情绪稳定、开朗自信、能够主动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遇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自我调节,和外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3、意志品格。有良好的自制能力,意志坚定,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可以克服困难,实施行动,实现目标。
4、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备的条件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中,乐于与人交往;能够客观的评价他人,积极快乐地和他人交往。
5、适应环境。不能有效地处理周围现实环境中的关系,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对所处的环境有良好地适应及改造能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6、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是养成独立完整的,健全的人格。
7、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者应该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如果在以上7个领域中,您出现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持续存在了一段时间(一般要持续一周以上),不能自我调节加以改善,影响到了您的生活及工作,或者感受到了痛苦,这时建议您去看医生。
当然也有一些人出现的问题比上述7条内容更为严重。如,猜疑、易激惹、抑郁、愤怒、情绪不稳、冲动伤人毁物等严重的精神异常的时候,应该及时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如果这时患者本人不认为自己有病,不肯去医院就医,其家人、朋友等尽可能通过陪伴、劝说等方式带领患者就诊。如果患者出现危及到自己或他人安全的精神问题,可以寻求警察的帮助,在警察的协助下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为什么需要医生的帮助
准确诊断: 精神疾病的症状有时很微妙,而且不同疾病的症状可能非常相似。只有专业的医生才能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其他因素,做出准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础。
药物治疗: 许多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有效控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合适的药物,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也称为谈话疗法)是治疗许多精神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情绪、想法和行为模式,学习应对技巧,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综合治疗: 许多时候,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医生可以协调这两种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危机干预: 在精神健康危机时刻,如出现自杀或伤人倾向时,医生能够提供及时的危机干预和支持,保障患者和周围人的安全。
监测和管理: 精神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医生可以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帮助患者预防复发。
获取支持和理解: 医生不仅提供专业的治疗,还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和保密的空间,让他们倾诉自己的困扰,获得理解和支持,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生活方式指导: 精神健康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关于营养、运动、睡眠、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他们优化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可以让您的心情好转一部分
1. 存在严重的自杀或伤人风险:
2. 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3. 出现严重的急性症状:
4. 门诊治疗效果不佳或依从性差:
5. 需要进行特殊的检查或治疗:
6. 缺乏家庭或社会支持:
1. 症状轻微或处于稳定期:
2. 自知力良好且配合治疗:
3.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4. 门诊治疗方案有效:
5. 不存在明显的自杀、伤人风险或严重的生活自理障碍:
6. 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检查或治疗:
不建议患者自行调整精神类药物的剂量。 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风险和不良后果。
以下是患者不应自行调整精神类药物剂量的原因:
正确的做法是:
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需要专业知识的过程。患者应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1. 保持冷静和理解:
2. 积极了解相关知识:
3. 鼓励并支持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4. 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5. 照顾好自己:
需要避免的行为:
在您寻求帮助时可能会需要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更好的治疗您或者是他人的疾病,以下是我们搜集到的主要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
US:
The Mental Health Parity and Addiction Equity Act (MHPAEA)
EU: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and Mental Disorder Prevention A policy for Europe
UK:
AU:
National Mental Health Statement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JP:
SG:
Mental Capacity Act in Singapore
CN:
台湾: 《精神衛生法》
香港:《精神健康條例》
澳门:《精神衛生制度》
非常抱歉,在DSM-5焦虑障碍之后我们会采用一种全新的排版模式,如果给您带来了不好的阅读体验,请见谅
版权© 2025 mental-health.wiki -保留所有权利。